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2019年6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

前言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精神内涵,标定了中国科学家的价值坐标,这种精神内涵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中国化工博物馆推出科学家精神系列展览,以期用历史为今天做注脚。

本展览记录了侯德榜先生一生为中国化学工业作出的杰出贡献,纪念以他为代表的早期化工拓荒人的精气神。
正是他们在逆境中坚韧前行的脚步,筑起了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坚实基石。
今天,再读侯德榜,解读他为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作出的卓越贡献,也是守护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的精神根脉。
新时代,更需要我们继续发扬这种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为新征程凝聚奋进力量。

侯德榜(1890~1974),福建闽侯人。1890年8月9日生于福建闽侯,1974年8月26日逝于北京。他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突破氨碱法制碱技术的屏障,主持建成亚洲第一座纯碱厂;三十年代领导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兼产合成氨、硝酸、硫酸和硫酸铵的联合企业;四五十年代又发明了连续生产纯碱与氯化铵的联合制碱新工艺,以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化肥新工艺,并使之在六十年代实现了工业化和大面积推广。
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有三大贡献。第一,揭开了索尔维法的秘密。第二,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第三,是他为发展中国小化肥工业所作的巨大贡献。
侯德榜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化学工业奠基人,中国纯碱之父,中国重化学工业开拓者。

"DOWN TO ROOT"

千分学霸的治学精神
侯德榜生于清朝末年,国家内忧外患,辛亥革命的爆发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开始萌芽,侯德榜的故乡福州是最早开埠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较早接触到现代科学技术。
在这样的背景下,侯德榜受到科学启蒙,自青年时期就立下“科学救国”“工业救国”之宏愿。为追求真理、坚持科学,他以“勤能补拙,勤俭立业”为座右铭激励自己。每当面对难题,他总说:“Down to root(追到底)。”
挂车攻读
1890年8月9日,侯德榜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坡尾乡的一个农民家庭。祖父希望他读书修德、荣登金榜,故取名“德榜”。
侯德榜家境并不富裕,年幼时经常边在田间踩水车边读书。“挂车攻读",就是赞扬少年侯德榜勤奋读书的故事。
侯德榜十三岁时在姑妈的资助下,进入福州英华书院读书,开启了求学之路。怀着“科学救国”的抱负,他进入新成立的上海闽皖铁路学堂,学习铁路土木建筑专业。年轻的侯德榜逐渐坚定了学习科学、振兴祖国的志向。

英华书院的学生们在鹤龄楼前合影

1909年在上海闽皖铁路学堂,右二为侯德榜。

十门功课一千分
1911年,侯德榜考入北平清华留美预备学堂。当时清华学堂分初等科、高等科两部,侯德榜以特优成绩直接编入高等科三班。这是清华学堂的最高年级,只需再学一年就可留洋学习。
侯德榜在期末考试时以10门功课1000分——门门满分的成绩,创造了清华园的奇迹。1913年,清华学堂公布第一批高等毕业生名单,16人赴美留学,侯德榜榜上有名,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

侯德榜于1911年考入北京清华学堂留美学生预备班

侯德榜一行留学生抵达旧金山的入境登记表
图片由侯德榜家人捐赠

改读化工学科
20世纪初期,化工是一门方兴未艾的学科,侯德榜在美国读书期间看到化学能穷物质转化之理,遂放弃铁路工程,改读化工学科。
学习经历
1913年 麻省理工学院 攻读化工专业 获学士学位
1917年 卜洛克林专科学院 专习制革化学 获制革化学师文凭
1918年 哥伦比亚大学 继续学习制革 取得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铁盐鞣革》被美国制革学术界的权威刊物《美国制革化学师协会会刊》连载 全文发表 成为制革界至今广为引用的经典文献之一

留美期间,侯德榜任中国学生协会季报总干事。
《留美学生季报》1918年第5卷第1期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颁予侯德榜纪念章
WARDED TO TE-PANG HOV FOR SERVICE
中国化工博物馆 馆藏

侯德榜手书《侯德榜的自传》,记录其改读化工学科之初心:我想学习化工后回国办工业。
中国化工博物馆 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