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

毛泽东周恩来阅批首套引进30万吨乙烯装置

发布时间:2017-04-11   来源:中国化工博物馆

乙烯生产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石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国乙烯的年生产能力仅为6万吨。为加快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步伐,经毛泽东主席圈阅,周恩来总理批准了北京石化总厂从国外引进全国首套30万吨/年乙烯及其配套装置的报告文件,成为中国化工通史上的一件大事。


(毛泽东主席圈阅、周恩来总理批示的文件)

(燃化部转发国务院对国家计委的批示)

1972年1月16日,国家计委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22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华国锋、余秋里向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呈报了国家计委“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2月5日,周恩来批示:拟同意。即呈主席批示。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圈阅了文件。9月9日,燃化部向国家计委上报了《建设北京石油化工基地和北京石油化工总厂扩建问题的报告》。报告提出,在北京石油化工总厂建设从国外引进的30万吨/年乙烯装置及其配套装置。12月,石化总厂上报了《北京石油化工总厂扩建工程计划任务书》。12月25日,与日本东洋工程公司签订了引进30万吨/年乙烯装置(包括丁二烯装置)的合同。1973年6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建设,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做了重要批示,叶剑英、纪登奎、李德生、华国锋、吴德、陈云、李富春、邓小平等对文件进行了圈阅。

项目包括:30万吨/年乙烯装置、18万吨/年高压聚乙烯装置、8万吨/年聚丙烯装置、6万吨/年乙二醇装置、10万吨/年脱烷基制苯装置、4.5万吨/年丁二烯抽提装置、2.7万吨/年对二甲苯装置等14套石油化工装置,以及相应的供水、供电、供气、运输等配套工程,还有机修厂、仪修厂、大修厂及城镇设施。整个工程计划投资19.7亿元,是当时中国石油化工工业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复杂的建设项目。

1973年8月29日,乙烯项目破土动工。参与此项工程建设的包括3个国家、9个承包公司、6个专利公司,来华外籍技术人员达1961人次。国内有11个设计单位、16个施工单位参加会战,国内配套的供货厂家达1800多家。在乙烯项目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解决了1500立方米乙烯球罐焊接、丙烯精馏塔整体吊装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丙烯精馏塔吊装现场)

1975年12月,一期工程的乙烯、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丁二烯抽提等引进装置全部按合同期完成施工任务。1976年5月8日,乙烯装置正式投料,只用9天15小时就生产出合格的乙烯、丙烯和碳四,而当时国外同类装置开工的平均速度为21天。“四烯”开车取得一次成功,比原计划投料试车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在乙烯现场工作的美国技术人员给鲁姆公司打电报,报告了中国用了不到10天的时间就生产出了乙烯,该公司认为根本不可能,回电要求“再调查核实”。那位在场工作的美国技术人员说:“在没有乙烯制冷的条件下,用这么短的时间生产出合格乙烯,这确实是世界第一流水平。”该项目,从装置开槽打基础,到试车出产品,仅用了27个月。

在这一时期,在北京石化总厂共有15套生产装置投产或试生产。到1977年,生产装置总计达43套。原油年加工能力为700万吨,乙烯年生产能力30万吨。

1977年1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播发的长篇通讯《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批准的重点建设项目三十万吨乙烯工程在京胜利建成投产》,同时配发了评论文章,称这一项目是“又快又好的建设工程”。

北京石化总厂(燕山石化)的30万吨乙烯装置是我国从国外引进的第一套大型化工装置。该装置及其配套工程,从破土动工到全部建成投产,只用了二年零三个月,创造了我国建设大型引进装置的成功范例。这一工程的建成投产,不仅使北京石化总厂一举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石化联合企业,而且把我国石化工业推进到现代化的新阶段。因此,人们都把北京石化总厂的30万吨/年乙烯装置称为中国石化工业现代化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