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化合光影:胶片轮转的记忆

发布时间:2023-02-28   来源:中国化工博物馆

      2023年伊始,精彩的《流浪地球2》等春节档电影带我们重返影院,与此同时,柏林电影节也如期举行,国际国内电影市场再起风帆。

      绚丽多彩、纷繁夺目的数字技术与视觉特效背后,曾开启光影梦想,定格无数珍贵画面的胶片,渐渐被尘封在了历史的角落。

      漫溯时光长河,让我们一起在流年往事之中,回味那些流淌在胶片里的光影岁月。

 

“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或许就是源于略带怅惘的思索,人们从未停止对影像留存的探索和感光技术的追寻。

      1826年的一天,法国发明家约瑟夫·尼埃普斯留下了世界上第一张永久性照片。他在玻璃板上铺了一层沥青,在阳光照射后凝固。然后将玻璃板放在暗箱中,曝光8小时后,用熏衣草油洗去未曝光的软的沥青,玻璃板上留下黑的固体部分。后来又经过无数人的探索,特别是人们对化学的认识和发展,以至出现了氯化银、硝酸银等具有感光性能的感光材料等,以及醋酸纤维片基等一系列化学科技成果的面世,胶片工业开始发展起来,照相摄影在一些发达国家也开始普及。

尼埃普斯的照片《窗外》,照片经过8小时曝光得以生成

      1878年,在照相术发展的基础上,来自美国的乔治·伊斯曼发明了涂有一层干明胶的胶片,为电影的诞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通过光把胶片上的影像投射在幕墙上,用一部《工厂大门》叩响了电影世界的大门。

世界上第一部电影《工厂大门》

      早期电影离不开赛璐珞胶片,作为一种优质塑料,它的强度高,不易被撕裂;柔韧性好,多次拆、卷也不会破,然而,其中的硝酸片基也是构成TNT炸药的重要成分,极易燃烧,不易保存。直到安全的醋酸片基胶片取代了赛璐珞胶片,那些扑朔的光影记忆才得以更完整地保存下来。

《天堂电影院》中出现的赛璐珞胶片

更易存储的安全胶片

 

从《定军山》到《兵临城下》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用14本胶片, 拍摄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电影《定军山》。遗憾的是,《定军山》所有的胶片在一场大火中燃烧殆尽。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新中国成立后,胶片禁运,当时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就通过将旧胶片药膜洗掉,覆涂新乳剂的方法制造再生胶片,这种胶片的质量较差,远不能满足新中国生产、宣传的需要。中央决定建设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电影胶片厂,并将其纳入了我国“一五”计划。

      1956年初电影胶片厂筹备处在北京建立,最早是由文化部电影事业管理局管辖,之后考虑到所生产胶片不仅供应电影部门,而且将供应卫生、出版、民用照相等,同时制造胶片所需要的100多种原材料基本上都属于化工原料,改由化工部领导。在我国“一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有14项是化工部项目,除吉林、兰州、太原3个化工群的11个项目外,还有就是保定胶片厂和位于石家庄的华北制药厂的2个项目。

 

      化学工业部分中“五年内……新建一个由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帮助设计的电影胶片厂,于1960年建设完成后,将可年产电影胶片6500万公尺。”

——《“一五”计划第三章第三节》

      电影事业部分中“……1957年将开始新建……一个年产电影胶片6500万公尺的电影胶片厂。”

——《“一五”计划第九章第二节》

 

      1958年,新中国第一个电影胶片厂——保定电影胶片厂开工兴建,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专门为胶片厂的动工题词:“电影是艺术的机械化,它的教育功能很大,能自行制造胶片,犹如能制造火箭。”

中国化工博物馆展示的郭沫若题词

      建成投产的胶片厂不负众望,发展迅速:1959年,研制成功黑白电影正片;1965年,研制成功黑白电影底片;1966年,正式投产水溶性彩色电影正片;1975年,开始生产油溶性彩色电影正片……到1986年底,保定胶片厂生产的电影胶片已有18个品种,共计产出22.5亿米,不仅实现了胶片的自给自足,那些“友好”(1960)、“代代红”(1967)、“太行”(1980)、“乐凯”(1985)等品牌也深入人心。

中国知名品牌“乐凯”胶卷

      中国电影也实现了多个 “第一部”,1960年,新中国第一部由自己研制的黑白电影胶片制作的电影《兵临城下》问世,1964年,用我国第一部彩色电影胶片制作的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在全国发行。

      中国化工博物馆当代展厅存放着一卷由原保定胶片厂赠送的,具有重要革新意义的《珍珍的发屋》油融性彩色电影洗印正片,这部展现新青年新生活的电影,使用的就是“太行牌”胶片。

中国化工博物馆收藏电影《珍珍的发屋》胶片原件

      在电影诞生不到130年的光阴中,至少100年的时间,都曾与胶片有关。

      时至今日,或许数字硬盘在主流电影市场上取代了胶片,但它无法取代《1942》在粗砺雪景中暗藏着的悲情苦难,无法取代《刺客聂隐娘》在纷繁光影间透露出的武林快意……胶片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但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基础的显影功能,以不同于数字技术的感光表现,成为视觉传达的独特选择和美学符号,更以无可替代的记录方式,复刻着历史、维系着记忆、还原着时代。

 

参考资料:

1.《光影传奇》

2.《回顾我国电影胶片工业的起步》孟笑岩,朱璧英

3.《一胶厂志》

4.《胶片的记忆》黎戈宁

5.《史海钩沉:“东北第一”之中国电影第一人》王锦思

6.《天堂电影院中的硝基纤维电影胶片史话》

7.《常见胶片的分类和结构》

8.《乐凯:不断定格中国胶片的历史》

9.《摄影技术诞生和摄影设备的发展》

10.《柯达的历史:摄影和胶片的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