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战疫中的化学工业--四种常用防护品

发布时间:2020-09-08   来源:中国化工博物馆

        2020年的疫情令全世界措手不及。这个新型冠状病毒,非常狡猾,而且变化多端。它会通过咳嗽、打喷嚏甚至日常说话的飞沫来传播病毒。

        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防护用品,都属于物理防护,但制作它们的原材料,其实都是化工产品。

        今天,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四种常见的防护用品。

 
 

 

一夫当关——口罩

 

        中国最早的“口罩”出现在元朝,材料是绢布。中世纪欧洲的 “瘟疫医生”,会佩戴“鸟嘴面罩”。

        到了19世纪,类似现代的“口罩”才出现,并且应用于医疗领域。中国近代,有著名的伍连德博士,在抗击鼠疫期间大力推广人人佩戴口罩防止疫情传播。

        现代医用口罩的结构,最终成型于20世纪中后期。我们现在日常使用的医用口罩一般分为三层,其中最重要的阻隔层就是熔喷材料层。它的主要材质是高溶指聚丙烯。因为它的超强静电吸附能力,使病毒无法逃脱从而起到隔离的作用。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熔喷布全国告急,口罩生产陷入困境。这时候,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集顶尖人才组建团队,进行技术攻关。用最快速度研发出了可替代熔喷布的口罩材料——“膨化聚四氟乙烯微滤膜”,它被很快地应用于口罩生产。这个新材料很厉害,可水洗还可消毒,也就是说可以反复地使用。

       化工行业从源头解决了口罩材料短缺的问题。还使口罩的功能得到了升级!

 
 

 

风卷残云——消毒液

 

      在医学上,“消毒”是切断感染性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现代消毒观念建立之前,中外都有一些原始的消毒方式记录——中国华佗曾“用火焰消毒手术器械”;《本草纲目》则记述“要用蒸汽消毒瘟疫病人衣服”。而欧洲,很长时间里都会用葡萄酒来消毒。

      到19世纪中叶,匈牙利医生塞梅尔维斯首创了临床医学消毒的范例。从此,人类医学有了科学的消毒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二氧化氯、亚氯酸盐、次氯酸盐等化学成分陆续被发现。化学消毒灭菌剂、漂白剂、碘酊、苯酚纷纷被研制出来。

    消毒液属于易耗品,使用量很大。疫情期间,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所属蓝星(北京)化工机械有限公司与四川蓝星机械有限公司紧急联合,研制推出一种新型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通过简单高效的生产原理,可以快速大量地生产出以次氯酸钠为主要成分的消毒液。这种新型设备操作简单,所需要的原料非常容易得到,而且很安全,解决了消毒液生产的燃眉之急。

 
 

 

火眼金睛——护目镜

 

       护目镜又被叫做防护眼罩,根据不同需求,有不同功能。在抗疫过程中,人们需要的主要是护目镜防止液体喷溅的功能。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块“眼镜片”,是几千年前由水晶打造的。在历史长河中,人类慢慢发明改进了各种“眼镜”,材料也逐渐演变,由水晶到玻璃,从亚克力到树脂。 

       直到现代,医用护目镜的主要材料是聚碳酸酯。聚碳酸酯抗冲击性强,弹性良好,超高透光度可增强视野的清晰度。这种高透光性能,可以让医生更方便进行医务工作。

       现在,我国聚碳酸酯年产量可达80多万吨。

 
 

 

固若金汤——防护服

 

        医用防护服起源于手术服。100多年前,欧洲医生做手术时大多会穿着一种外套,被认为是最早的医用防护服雏形。与现代防护服不同,当时的医生穿着外套,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衣服不被血液或分泌物污染。

       现代医用防护服属于防护服的一种,主要用于医务人员穿着。防护服具有排湿透气、防液体和灰尘的特征。可以让医护人员免受诊疗过程中病毒、细菌等污染物的感染。

       医用防护服的常用材料有聚丙烯纺粘布、聚乙烯透气膜等。这些都是化工产品。

 
 

 

结   语

 

        战疫过程中,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一些企业为我们的防疫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中国化工沈阳橡胶研究设计院36小时攻克“隔离服”。

        ——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不到6天时间,生产出12万件PTFE覆膜医用防护服。

 

        ——埃肯星火有机硅35天建成硅胶口罩生产线。

        他们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战疫奇迹。

      化工行业用他们的力量,用最快速度解决了各种防护用品的短缺情况,让我们可以不用再抢购囤积,而是从家门口的超市、药店就可以方便买到。让大家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以更坚强轻松的心态,面对疫情。

 

        今天,疫情还在全球范围存在。中国化学工业防疫物资的海外输出,也为很多国家的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化学工业正在携手全人类,一起协力进行这场同病毒的持续对战。